阳极氧化500问之011:制件碱蚀时出现流痕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解决方案?
制件碱蚀时产生流痕的原因很多,除碱液温度过高之外,碱蚀后没有及时进行清洗,或大面积件在清洗时没有摆动制件,以及碱蚀液使用过久,积聚的铝离子含量过高,黏度过大,碱蚀溶液浓度过高等等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当碱蚀溶液浓度过高稠度过大时制件表面吸附的碱液不易洗脱,时间过长后即成流痕。 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除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之外,工艺设备上也必须配套,清洗槽不要远离碱蚀槽,并尽可能增设压缩空气搅拌或增添温水清洗工序。这些措施如能完全采用,则流痕的现象还是能够克服的。 碱蚀后出现流痕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件盲孔内的残余溶液未能彻底清除干净,事后流出来造成的。 盲孔等处滞留的碱液若不清除干净,则对所获氧化膜的质量会有很大影响,首先是残余的碱性溶液与基体会继续发生化学反应使基体遭到过腐蚀,尤其对螺孔影响大。其次在下道工序中残留的碱蚀液会缓慢地溢出,既会污染溶液,又在化学抛光或电化学抛光时,该处及其周围很难被抛亮,同时在阳极氧化或化学氧化时,该处及其周围不但不能生成氧化膜,还会留下无法除去的暗色印痕。 那么盲孔里面的残余溶液又该如何除干净呢?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制件碱蚀后要加强清洗,或采取别的方法使盲孔内的碱液甩出,或用医用注射器向盲孔内注入清水,把这里的碱液置换出来。 利用医用注射器内的清水注入盲孔、置换盲孔内的残留溶液,效果显著,但效率不高,针管内储水量少,使用时要经常向管内灌水,尚为不便。为此,也可选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替代上法。 (1)利用塑料瓶代替注射器的针管。将瓶内灌满清水,将针头从乳胶塞内向外穿出,塞紧瓶盖,用手指捏紧瓶身、瓶内清水即会从针头湍流射出,起到利用注射器时针管同样的效果。但由于瓶内储水量的针管较多,免除了经常需要向针管内添水的麻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利用自来水的压力直接注射。选用一根合适的乳胶管,一头与自来水龙头的尖嘴连接,一头与注射器的针头连接,使用时稍开一点水,利用自来水的压力,水即会由针头射流出来,此法简便、效果更好。如此法不便使用的(井水中有固体杂质容易堵塞针头或近处无自来水龙头可用),也可用一只下口瓶,或用大号矿泉水瓶,方法是:先将瓶内灌满自来水,用预先打有出水孔的乳胶塞塞紧,插上乳胶管,乳胶管的另一头塞入针头,尾部用细铜丝扎紧,将瓶子倒立挂于高处,然后在瓶底打一小孔,以便进气之用,使用时拿下针头,瓶内的自来水也会从针头射出。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还有向盲孔注入压缩空气的方法,此法不足之处是驱逐出来的残留溶液会污染制件表面,且还会增加电力消耗,影响生产成本。